昆明市全面实施“枝繁干壮”工程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作者: 时间:2023-12-27

昆明市全面实施“枝繁干壮”工程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来源:昆明市民宗委       发布时间: 2023-12-04

 

昆明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实施“枝繁干壮”工程,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切实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实施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整理、抢救保护、出版交流和传承开发等惠民工程,促进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2023年实施《大道之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文化丛书、《我们是一家》歌曲专辑拍摄制作等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4项,云南少数民族舞蹈表演人才培养、富民县白水墉村苗族芦笙舞传承与保护、晋宁区双河彝族乡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展示项目等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16项,有力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编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南民族文化书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丛书—昆明篇》,展现昆明各领域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自2019年以来,以“一州一舞台”“一期一专场”的形式,开展曲靖、临沧、怒江、迪庆专场“民族团结大舞台”活动,展现各地浓厚的民族特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风土人情,加强昆明市与各地的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

着力突出中华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实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征集、评选、建设活动,在全市16个县(市、区)和开发(度假)区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推出“全家福”“石榴红”“民族团结圆舞曲”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意义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在“昆明民宗”微信公众号固定开设“县区风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专栏,定期推送“道中华”微信公众号内容,编发全市新一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纪实、民族政策理论等内容,讲述做好做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推动昆明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故事。指导磨憨一磨丁合作区开展中华文化符号和民族视觉形象覆盖工作,在主要路口、重要窗口、重点场所建设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标识。

着力研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充分发挥昆明市委党校、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西南联大博物馆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基地作用,挖掘研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促进各民族全面交往、广泛交流、深度交融。在市委党校聚焦“关键少数”,推动领导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培训,依托专题、师资、基地、案例“教学四库”建设,融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教育,构建“课堂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体验教学”立体多维的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体系。在西南联大博物馆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宣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为中心,注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博物馆历史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相结合、课堂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基地作用。利用石寨山大遗址讲好云南边疆地区主动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讲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发展的历程。

着力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活动,组织开展一次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活动、一次“融荣与共·同心同行”主题活动、一次网络知识竞答活动、一次民族团结进步书法美术摄影展、一次普法宣传活动、一次访贫送温暖活动、一次民族宗教领域代表人士座谈活动、营造一个祥和的节庆氛围、一个“三项计划”推动活动、培树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典型等“十个一”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活动,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全市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承办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云南民族文艺展示项目。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进行为期三个月的云南民族歌舞现场展演,展示《白族霸王鞭》《幸福一家亲》《嘎光》等民族歌舞。共展演130余场次,接待参观3000余人,得到广大市民的关注和参与,搭建全国各地了解昆明民族文化、民族工作的平台,促进各地各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

学院地址: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学生事务中心14楼    

电话传真: 0871-65916860   邮箱:marx@kust.edu.cn

Copyright 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