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工青年心向党 挺膺担当建新功|昆工青年 2024 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展播(马院)
7月15日-20日,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三下乡”民族团结实践团前往云南省墨江县、红河县、元江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前期准备
7月9日,马克思主义学院赴墨江县-元江县-红河县暑期实践团队在马院会议室1401举行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出征仪式。此次会议团队老师带领成员共同规划行程细节,准备调研物资。在出征会议上,吕颖老师对前期队员的工作情况作出指导,修改调研访谈提纲与问卷。


7月15日上午,实践团到达墨江后,得到了墨江县委统战部的热情接待,县委常委、县统战部部长罗云春对实践团的到来表示欢迎,县哈尼文化研究所工作人员全程陪同此次调研。
基础设施改善促发展 民族团结之花遍地开
7月15日实践团队走访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回回村、回冲村。在回回村,队员们看到了一条条宽敞平坦的道路、一座座干净整洁的民居、一片片绿意盎然的田地。道路的修通是基础设施改善的重要成果之一。在2001年以前,回冲村通往村口213国道的路只有狭窄的田埂路,每到雨天泥泞湿滑,给村民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不便。在村民马福恩的带领下,回冲村(与回回村相邻的哈尼族村寨)修通了通往213国道的道路,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和生产生活同时,道路的修通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村民们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保障。实践团队深刻感受到了村民们对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感。无论是回族还是哈尼族,甚至是其他民族的村民,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为创建美好家园而努力。


聚焦团结之根 共绘发展蓝图
7月16-17日,实践团到达墨江县那哈乡、红河县依期洛村和红河县三村乡,实践团队首先与依期洛村村委会成员进行了深入交流,听取了他们在民族团结工作方面的做法和经验。随后,调研团队深入村民家中,与各族群众面对面交谈,倾听他们的心声和对民族团结的看法。通过访谈,调研团队了解到三村村在党建引领、文化融合、经济发展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他们表示要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局面,继续发扬“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优良传统,共同为构建和谐美丽的三村村贡献力量。


哈尼情深意长 共建和谐村寨


7月18日,实践团到达墨江县龙坝镇、竜宾村,一个哈尼族人口占比高达68%的村落,是墨江县2000年创建的三个民族团结示范村之一。实践团队在这里体悟到哈尼族与其他民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书写着民族团结的壮美篇章。走进竜宾村,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村头寨尾,都能感受到那份浓浓的民族情谊和和谐氛围。村民们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共同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安宁与繁荣。此外,村里还积极挖掘和传承哈尼族优秀传统文化,多民族共过十月年、祭竜、苦扎扎等哈尼族传统节日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哈尼文化。这些文化活动的举办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昔日“是非地” 今开团结花
7月19日,实践团队一行深入玉溪市元江县因远镇卡腊村,探访了该村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取得的显著成效和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卡腊村地处黑树林地区,是普洱、红河、玉溪三州市的接合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贫穷落后曾导致该地区多起跨县、跨州市的山、林、水、土权属纠纷。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从交往交流入手,向共同发展发力。各接边州市、县、乡镇积极加强合作交流,采取有力措施,形成了“三不带头三带头”的朴实约定:有纠纷时候不带头广播喊人,不带头组织人,不带头冲在前;要带头发展产业,要带头防止纠纷,要带头联防联控。这一约定成为了当地村干部和党员们共同遵守的准则,频繁的交流增进了互相的理解和包容,形成了和谐共融的良好氛围。


总体总结
这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深入云南多县,通过实地参观、走访座谈等方式,见证了黑树林地区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感受基础设施改善带来的发展巨变,深化民族团结意识,共绘和谐村寨新图景。通过实地调研与交流,实践队员们不仅见证了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更坚定了心向党、建新功的信念与担当。


特别鸣谢
墨江县委统战部对本次调研工作的支持和帮助。
志愿者感受:
实践团队成员刘智杰:调研墨江县联珠镇、龙坝镇和那哈乡,以及元江县因远镇和红河县三村乡时,我对村规民约在推动民族团结方面的作用印象深刻。这些地区通过制定和执行具有地域特色的村规民约,有效地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在联珠镇,村规民约强化了共同维护社区
和谐的共识;龙坝镇则通过民约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那哈乡的村规民约则侧重于促进资源共享和经济合作。因远镇和三村乡的实践表明,村规民约不仅是规范行为的条文,更是增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的桥梁。这些乡镇的经验证明了村规民约在维护地方稳定、推动多元文化融合中的积极作用。
实践团队成员何颖:在调研墨江县的联珠镇、龙坝镇与那哈乡,元江县的因远镇以及红河县的三村乡时,我深切感受到了村规民约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的积极作用。各地通过制定和执行这些民约,有效地维护了民族平等、宗教和谐与文化尊重。村规民约作为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实践,既反映了村民的意志,也成为了加强民族团结,推动共同繁荣的重要桥梁。此次调研让我对这些乡村社区的自治管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尊重。

实践团队成员周舒昕:在调研墨江县的联珠镇、龙坝镇与那哈乡,元江县的因远镇以及红河县的三村乡时,我深切感受到了村规民约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的积极作用。各地通过制定和执行这些民约,有效地维护了民族平等、宗教和谐与文化尊重。村规民约作为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实践,既反映了村民的意志,也成为了加强民族团结,推动共同繁荣的重要桥梁。此行让我确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在这里生根发芽,成为推动地方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实践团队成员聂元纾:在对墨江县联珠镇、龙坝镇、那哈乡,元江县因远镇,红河县三村乡的调研中,我深切体会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这里各民族和谐共处,传统文化交相辉映。从百姓的生活点滴到乡镇的发展规划,处处彰显着团结一心的力量。此次调研让我坚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就能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团结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