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云 和冬梅丨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时间:2025-01-16

王海云 和冬梅丨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


摘要: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是新时代巩固祖国统一发展,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要求。本期邀请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王海云,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和冬梅,对讲好《概论》课程,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作了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

国家统编教材《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首部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讲授内容的教材,具有鲜明的理论指导,用中国历史的客观进程说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阐述了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具体路径,是新时代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重要里程碑。开设《概论》课程是新时代巩固祖国统一发展,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用好统编教材,努力讲好《概论》课程。

学习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讲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一百多年来,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开创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局面,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我国少数民族面貌、民族地区面貌、民族关系面貌、中华民族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形成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推动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着眼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最大限度把各民族凝聚起来,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确保各族人民真正获得平等政治权利、共同当家作主人;正确把握维护国家统一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是完全正确的。要讲好《概论》课程中“十二个必须”“四个共同”“四个与共”和“四对关系”,从而不断增强大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和民族工作理论。

学习中华文明史,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历程与基础理论。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是中华大地各类人群浸润数千年中华文明,经历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共同体;在今天主要包括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大陆各族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侨胞。在这一民族实体里,各族同胞已结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所有成员都已具有高层次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各族同胞尽管具有不同的民族称谓,但首先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共享着最重要的中华民族身份认同。因此,各民族血脉相融,有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基;各民族信念相同,是中华民族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内生动力;各民族文化相通,是中华民族铸就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各民族经济相依,是中华民族构建统一经济体的强大力量;各民族情感相亲,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坚强纽带。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学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创党的民族工作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必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首先,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理念的准确内涵;准确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和民族理论来源,根植于中华民族大一统历史传统,内化于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实践。其次,着眼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加强对青少年的历史文化教育,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另外,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民族工作的良好氛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学习民族团结进步精神,讲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公共资源配置,加强边疆和民族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有序推动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民族共同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亲缘关系,逐渐形成血脉相融、骨肉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体、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和谐共处、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各民族亲密无间的兄弟情谊留下了许多历史佳话。特别是在抵御外侮、防止分裂、维护统一的进程中,各族人民空前团结、同仇敌忾,书写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伟大史诗。历史充分证明,情感上相互亲近是形成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强纽带,各族人民都要倍加珍惜、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人心基础。要讲好“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从而形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的故事。特别是讲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意义;从而深刻认识加快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促进各地区在经济上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融为一体,扎实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不断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意义。也就是说,中华民族是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各民族只有不断团结融合、自觉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才能拥有更美好的未来。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初心和使命。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中小学一体化教育研究”(22VSZ067)阶段性成果]

文章转自《社会主义论坛》

学院地址: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学生事务中心14楼    

电话传真: 0871-65916860   邮箱:marx@kust.edu.cn

Copyright 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