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巴扎西: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委属高校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

作者: 时间:2023-12-27

边巴扎西: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委属高校办学治校、

教书育人全过程

 

日期:2023-11-29  来源:教育司

 

2023年3月24日)

 

国家民委党组始终高度重视委属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先后召开委属高校工作座谈会、安全稳定视频会、“三全育人”工作交流会,制定出台了《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委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委属高校学生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实际行动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去年以来,潘岳同志多次就委属高校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各高校按照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部署和委党组要求,积极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率先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思政必修课,组织编写校本讲义,实现课程教育全覆盖;率先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统筹推进教学科研任务;率先调整学科专业,优化相关学科和研究方向;率先承担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理论课题研究,取得一批重要学术成果。但同时,委属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正处于深入推进阶段,一些深层次问题还亟待破解。召开这次座谈会的目的,就是要正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落地见效,推动委属高校转型升级,更好服务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主线转观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要按照增进共同性方向改进民族工作。民族院校既是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培养各民族优秀人才的重要阵地。但曾一个时期,一些民族院校办学治校中存在过于突出民族因素,对少数民族问题研究中过于强调差异性等问题。这些问题既表现在治校模式、体制机制、管理制度上,也表现在学科专业设置、教学课程安排、绩效考核评价上,涉及办学治校的方方面面。这些问题绝不是普通本科院校的共性问题,更不是无关紧要的业务性问题,而是民族院校的特殊问题,是关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关乎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目标的根本性问题。如果不从政治上认识这些问题的重大全局性,不从党的民族工作新要求上认识这些问题的时代紧迫性,不从建设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的使命上认识这些问题的现实针对性,继续“穿新鞋走老路”,不彻底摆脱传统民族教育的路径依赖,那么委属高校未来的路只能越走越窄。这些问题是有特定历史背景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解决起来也绝非易事。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真正搞清楚想明白未来委属高校该向何处去、该怎么办。过去委属高校在研究阐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参与民族识别、传承保护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天委属高校如何守正创新,整理行装再出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继续发挥应有作用,这既是党中央赋予委属高校的时代使命,也是我们自身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要实现这一历史性转折,我们必须对标对表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对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进行一次全面审视和彻底的自我革命。一要不断强化理论武装。思想问题还是要靠思想来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是建设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针,是破解当前委属高校改革发展稳定难题的金钥匙,我们必须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以转型发展的行动和效果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二要自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意,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和保障。委属高校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阵地,服务中心任务就是要培养更多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又具备现代化建设专业本领的时代新人,为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发挥应有作用。委属高校只有自觉按照增进共同性方向实现转型升级,才能实现自身的现代化,也才能在现代化伟大事业中有所作为。三要全面开展自查自纠。学校党委要结合主题教育活动,结合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情况检查,结合委属事业单位改革要求,从思想根源、制度设计、运行机制、政策导向、评价办法等各方面对标对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进行一次全方位、不留死角的自我检查。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问题去、追着问题查、盯着问题改,真改实改改到位,改出新动力、新气象、新局面。

 

二、围绕主线调学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就委属高校来讲,关键要落脚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上来,全方位研究好、阐释好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经验、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目前,委属高校学科专业调整,既存在民族学二级学科设置及相关学科专业受差异化影响,有的不适应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的问题,也存在学科专业结构文重理轻,不适应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的问题,还存在专业多而不强,不适应建设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的问题。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学科专业调整是委属高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学科专业调整涉及师资力量统筹、教材课程建设、设施设备配备等方方面面,周期长、难度大、成本高,绝非易事,但学科专业不调整,高质量发展就是一句空话,也难以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比较优势。委属高校座谈会对学科专业调整做出了部署,各校也结合“十四五”规划制定了实施方案,从办学定位目标、规模结构上提出了学科专业调整的基本思路和方向。下一步,还要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党中央对民族工作的最新部署不断优化调整。这轮学科专业调整是委属高校转型升级的一次重大改革,事关学校建设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的目标。当下学科专业调整的重点是:一要从政治上突出增进共同性。在学科层面,要着力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体系,关键是要尽快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一级学科,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举措。“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从思想到理论、从政策到实践,已具备试点设立一级学科的基本条件,委属高校要按照交叉学科范式,积极推动试点工作,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把“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打造成为委属高校的鲜明特色和明显优势,在全国高校中走在前作表率,达到“顶天花板”的水平。民族学及相关学科要聚焦主线,将教学研究重点进一步转到共同性上来,按照“做加法”的原则和“融”的导向优化二级学科、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凡是不符合增进共同性要求的也要加快调整。在学术研究层面,各校要加强对相关区域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有组织科研,力争成为相关区域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高地。二要从结构上突出服务现代化。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步伐,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委属高校的重要使命。由于历史等多重原因,除大连民大外,其他委属高校普遍存在文重理轻的问题,难以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学科专业调整必须要聚焦现代化建设这一中心任务,大力发展理工农医师范类学科专业,在人才引进、经费保障、招生计划、科研平台等方面要向此倾斜。要严格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核定的教师岗位数和教育部生师比标准,合理确定办学规模,精减专业数量,防止盲目扩张。三是从自身能力上突出可持续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对构建结构更加协调、特色更加彰显、机制更加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做出部署。各校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比如哪些有优势,可做大做强;哪些有基础,可继续培育;哪些后劲不足,可合并撤销,都要统筹考虑,“一校一案”制定学科专业调整具体方案。

 

三、突出主线育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委属高校“三全育人”的重中之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最终是要教育引导各族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树牢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使中华民族一员意识根植在每个学生心灵深处。一要切实发挥“大思政课”育人作用。持续强化思政课程的育人主渠道作用,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学校开设的所有思政课程,从本质上来说讲的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的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是委属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特色思政课,要按照思政课的要求,进一步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努力打造具有全国示范作用的“金课”。通过概论课程向青年学生着重讲清楚讲明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讲清楚讲明白对中华民族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讲清楚讲明白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教育引导各族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各校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试讲试用作为一件大事,同教材修改完善结合起来,同共同体学科建设结合起来,积极推进修订完善和推广使用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三全育人”全过程,校园文化要树立和突出中华民族文化符号和形象,学校公共设施、标志性建筑等都要充分体现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凝聚力。要切实发挥网络育人作用,使共同体意识充盈网络空间,实现网上网下联动,使学生时时感受共同性、处处体会融的力量,教育引导广大学生从骨子里认同、从思想深处热爱中华民族共同体,自觉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积极建设者、坚定捍卫者。二要进一步压实教师主体责任。好老师是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更是好学校从骨子里长出来的优良品质所在。委属高校教师要成为“大先生”,首先要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大先生”。树人先树己,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建立健全教师队伍常态化政治理论学习机制,特别是加强共同体意识教育,国家民委将继续举办骨干教师培训班,各学校也要开展对教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员培训。要进一步完善“三全育人”的体制机制,切实发挥广大教师育人主力军作用,真正实现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学生与老师“打成一片”,特别是担任班主任的教师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真正发挥育人的骨干作用。三要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激发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能动性。在学生中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促进各族师生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规范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体现“融”的导向,促进各民族学生共居共学、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四、对标主线严考评

国家民委党组对委属事业单位转型升级做出了系统部署,要求统筹推进选人用人机制、绩效管理机制、资源整合机制改革。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具体到委属高校,改革能不能落地见效,关键看指标评价体系树立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当前委属高校办学治校中暴露出来一些问题,比如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建设进展较慢,对党和国家重大战略贡献率有待提升,高层次人才不足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目标导向相一致,建立健全科学管用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真正推动所有资源向主线配置,所有工作向主线发力,所有人员向主线聚集。一要强化以正确民族观为核心的政治考核。把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作为绩效评价的最根本导向,把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贡献率作为最根本标准,把建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贡献率挂钩的绩效调控机制作为最根本机制,将民族工作主线、教书主业、育人主责、师德主体有效纳入绩效评价体系。二要强化以教书育人成效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持续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要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在绩效分配、职务职称评聘、岗位晋级考核、评优评先中的比重。把担任班主任、辅导员等作为职称晋升职务聘任的基本条件,引导教师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中心工作上来。只有教师肩负起育人主责,铸牢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三要切实发挥考核评价指挥棒作用。把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结果等作为薪酬绩效、计划分配、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加大绩效分配向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贡献人才的倾斜力度。

 

五、落实主线强党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各校要坚决落实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的各项要求,把高校基层党组织打造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堡垒。一要压实学校党委主体责任。学校党委要始终坚持政治立校,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善于从政治上看待问题、处理问题,从政治上办好学、治好校,党中央号召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对调整学科专业、深化“三全育人”、改革绩效评价等事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事,主要领导要亲自部署、亲自谋划、亲自推动,在落实主线上见效果、在转型升级上出成果。二要发挥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切实发挥各级党组织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政治功能、组织功能,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堡垒,努力建设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学生感情特别真挚的干部教师队伍。三要持之以恒推进自我革命。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推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对违反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的一票否决,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偏差的一票否决,对违反师德师风和职业操守的一票否决,实现政治与业务高度统一、深度融合。

同志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一项开创性工作,必须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聚焦主线、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探索出一条转型升级的新路,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学院地址: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学生事务中心14楼    

电话传真: 0871-65916860   邮箱:marx@kust.edu.cn

Copyright 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