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学青蓝社科学术沙龙聚焦传承人口述史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时间:2025-09-29

如何“美学地”聆听:艺传学院巴胜超教授讲授口述史的方法、伦理与审美


为关注非遗美学,从实践角度理解“美”,将美学理论运用于鲜活的文化现场2025年9月26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非遗美学与中国美学经典问题研究团队在学生事务中心1305主办“青蓝社科学术沙龙”活动活动艺术与传媒学院巴胜超教授主讲如何美学地聆听?——传承人口述史方法、伦理与审美维度”,沙龙由娥满教授主持美学专业全体学生参加

巴胜超教授是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长期致力于艺术遗产学、建筑人类学、传承人口述史领域的研究,学术成果丰硕本次沙龙以他深度参与云南省文旅厅百名非遗传承人口述史记录工作为主要内容展开

讲座中,巴胜超教授以如何“美学地”聆听为核心命题,从方法、伦理、审美三个维度系统阐释了传承人口述史的研究路径。他通过操作指南编辑、传承人确定、记录前培训、拍摄记录现场观察四个方面展示了如何完成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记录及口述片的制作,展示了非遗影像记录的方法。巴教授指出,传承人口述史的方法已从传统的“单向记录”转向“主体间性对话”。他以阿诗玛文化传承人口述研究为例,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影像民族志”的复合方法,捕捉传承人话语中的“隐性知识”与“审美体验”。并通过“体用21字诀”的方法清晰地完成访谈问题的编写。口述史不是简单的“声音记录”,而是要挖掘传承人在技艺传承、文化表达中的美学逻辑。他强调,研究者需以“美学敏感”捕捉口述内容中的符号、仪式、情感细节,让口述文本成为兼具史料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活态遗产”。

沙龙对话环节气氛热烈。大家就如何平衡口述记忆建构、口述文本裁剪的“美”与“真”?如何解决非遗传承中“原真性”与商业性的冲突?主题为非遗思政教育功能的研究,田野调查应该以门类为据还是以功能为依托等问题展开了充分探讨,巴胜超教授也一一给予精彩回答。

本次学术沙龙深化了美学专业师生对非遗传承与学术研究的认知,也为跨学科领域的学术对话搭建了平台。



学院地址: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学生事务中心14楼    

电话传真: 0871-65916860   邮箱:marx@kust.edu.cn

Copyright 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