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红土思享”研究生学术沙龙2025年第一期成功举办
2025年4月8日下午,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年第一期“红土思享”研究生学术沙龙在学生事务中心1305会议室成功举办。学术沙龙名为“红土思享”,寓意“扎根红土、思想碰撞、精神享受”,旨在搭建高质量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全面提升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能力与学术素养。本期学术沙龙共计收到研究生投稿论文37篇,经由学院组织校外专家组成评审团队,依次完成初审、复审与终审,最终有6篇论文脱颖而出,成功入选本期展示与交流环节。
活动伊始,王海云院长代表马克思主义学院对云南大学杜敏教授的莅临表示诚挚欢迎,并向全体参会师生致以热烈问候。她高度评价“红土思享”研究生学术沙龙作为学院重点打造的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所发挥的育人功能和学术使命,并结合人工智能时代背景,指出AI技术为学术写作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对学术原创性与规范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鼓励同学们在“工具使用”与“思想生成”之间实现良性平衡,增强问题意识,追求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创新。随后,王院长简要回顾了本期沙龙从筹划、征稿到评审的全过程,指出本期活动投稿积极、质量提升、评审严谨,最终遴选出六篇兼具理论深度与现实关怀的优秀论文,展现了学院研究生良好的科研能力。最后,她希望同学们充分利用这一宝贵平台,积极参与、深入交流,在思想碰撞中拓宽学术视野,并预祝本次活动圆满成功。

为进一步强化学术指导、提升活动深度,本期沙龙特别邀请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杜敏教授作专题讲座。在讲座中,杜敏教授以“学术论文写作的方法与实践”为题,从学术论文写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出发,系统讲解了选题策略、逻辑结构、内容撰写与论证技巧等关键内容。他结合丰富的研究经验与研究生培养实践,从选题新颖度、结构体系性、逻辑关联性、论证充分度与语言学理性五个维度,深度剖析一篇高质量学术论文的核心要素,强调写作应以回应现实问题为落脚点,真正服务于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在系统讲授的基础上,杜教授进一步从“问题意识的淬炼”“研究方法的迭代”以及“学术规范的筑基”三个维度,对学术论文写作进行了深入拓展与具体指导。他指出,选题应紧扣学科前沿与现实关切,既要警惕“大而空泛”的宏大叙事,也要避免“重复论证”的路径依赖;研究方法层面则需鼓励跨学科融合与数字技术应用;同时应严守学术伦理,确保学术成果的原创性与规范性。
本期沙龙采取“名师领航—成果展示—专家问诊”的多元互动模式。六位研究生围绕各自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研究内容涵盖历史救灾实践、大数据背景下红色文化传播效能分析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跨语境诠释等多个方向。校内外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从“理论对话能力”“方法适配性”与“创新贡献度”三个维度,对展示论文进行了逐一点评和深度指导。经专家评审委员会综合评议,对本期入选的六篇论文进行了奖项评定并举行了颁奖仪式,进一步激发了研究生的学术热情和探索动力。获奖论文如下:
一等奖:
《马克思“新陈代谢断裂”理论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超越及其生态启示》
二等奖:
《数字文明时代网络伪科学现象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与应对——基于〈反杜林论〉的文本解读》
《云南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思政课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
三等奖:
《智能算法推荐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机”“危”“策”》
《跨文化视域下初中德育的批判性审视与经验萃取——基于日本2021年版〈新道德〉教科书》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减灾工作的历史探赜》
作为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点打造的研究生学术活动品牌,“红土思享”学术沙龙致力于通过“沉浸式指导—批判性展示—诊断式反馈”的闭环机制,为研究生提供深度交流、精准提升的成长平台。本期沙龙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广大师生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对话空间,也促进了导师团队对教学与科研方法的反思与革新,充分展现了学院扎根红土、回应时代命题的学术自觉。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推进“红土思享”学术沙龙建设,通过丰富主题设置、创新活动形式、强化互动实践,不断提升该学术平台的专业性与引领力,着力培养更多具有理论深度与实践能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