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兆民副研究员受邀为马原中心团队师生讲座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时间:2025-04-07

张兆民副研究员受邀为马原中心团队师生讲座

2025年4月2日下午,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研究中心两个院级创新团队邀请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张兆民副研究员为师生进行学术讲座,此次讲座主题为“马克思‘机器论片段’解析:劳动智能化与人的发展——重读《资本论》手稿”,讲座由纳雪沙副教授主持,赵旭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技术哲学等专业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围绕马克思“机器论片段”的核心思想展开,深入探讨了在智能化时代,机器智能化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张老师凭借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研究经验,为听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在讲座的第一部分,张老师详细阐述了马克思“机器论片段”的理论基石。他指出劳动资料的技术化从手工业的纺车到工业时代的蒸汽机,再到智能时代的工业机器人,每一次技术变革都推动了经济时代的更替。同时一般智力对象化使得知识成为生产资料,如开源代码库GitHub和大数据模型GPT-4等等,但知识被资本垄断也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此外,固定资本扩大和人机异化现象在智能化时代愈发严重,如亚马逊仓库工人被算法严格监控,沦为机器附属品。

第二部分聚焦智能化时代的三大悖论。劳动悖论表现为岗位替代与新增的矛盾,一方面自动化取代大量传统岗位,另一方面智能化时代创造了新的数字岗位,但这些岗位对技能要求高,导致就业市场两极分化。时间悖论则是技术解放时间与资本重新捕获时间的矛盾,尽管智能化技术应为人们解放更多自由时间,但劳动者却因资本的主导面临更严重的劳动强度和时间压力。解放悖论揭示了技术赋能与自主性丧失的矛盾,如外卖骑手被算法严格控制,失去自主决策权利。

在第三部分,讲座介绍了意大利学派对马克思“机器论片段”的批判与超越。非物质劳动中的情感劳动被资本剥削,如网红通过情感劳动吸引关注和流量,却难以获得与之匹配的回报。平台经济中用户生成内容为资本积累大量数据,但用户未获合理回报。意大利自治主义者探索了解放可能性,如推动知识开源、短化工时、平台民主化等实践路径,以重建劳动尊严。

第四部分展望了未来人机关系的发展。机器化生产带来定制化生产的机遇,但也存在制造业空心化的风险。未来人机关系应从对立走向协作,发挥人的创造性与机器的高效性。自由时间重构方面,提出“全民基本收入”设想,将技术红利转化为社会共享的自由时间,同时呼吁重建劳动价值,让劳动成为人们追求幸福和自我实现的方式。人机关系的哲学思考包括机器的“类人化”趋势、人的“类机器化”隐忧以及人机关系的价值坚守。

最后讲座得出结论,强调重返马克思的理论视角,破除技术中性神话,批判性地看待技术发展。一般智力的社会化运用为后资本主义提供了可能性,通过知识共享和集体创新,探索新的社会形态和生产方式。实践性路径包括短化工时、知识开源、平台民主化等,以重建劳动尊严。在未来展望中,坚定捍卫“使人成其为人”的价值,让技术为人服务,而不是被技术所奴役。


纳雪沙副教授作了三点总结,也是对同学们的三点要求:一是要学习张老师用现实激活文本,二是文章要与当前研究热点相联系,三是希望同学们在人工智能大爆发时代通过阅读和思考找到自己的主体性。

本次讲座的成功举办为参会师生提供了深入理解马克思“机器论片段”的机会,引发了对智能化时代人机关系的深入思考。参会师生纷纷表示,讲座内容丰富、观点深刻,对他们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启发

学院地址: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学生事务中心14楼    

电话传真: 0871-65916860   邮箱:marx@kust.edu.cn

Copyright 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